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天地
关于鉴定机构能否撤回鉴定意见的探析
  发布时间:2018-04-23 11:48:41 打印 字号: | |
  关于鉴定机构能否撤回鉴定意见的探析

 

  司法审判中,在涉及诸多技术方面专业性较强的疑难问题时,囿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单靠法官和当事人的认知能力,无法查明案件的事实。法院就必须委托专业的鉴定机构对关键证据进行认定,由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经验的专家运用专门的技术知识、技能、工艺以及各种科学仪器、设备等,对某些疑难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后提出结论性意见,即鉴定意见。按照新《民事诉讼法》第63条的规定,“鉴定意见”是民事诉讼法定的八大类证据中重要的一类,具有重要的证据地位,有时能对认定案件的关键事实起到决定性作用。

  然而,有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即司法鉴定机构在作出鉴定意见后又主动提出撤回鉴定意见。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后能否撤回”的问题尚无明确规定。三大诉讼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司法技术辅助工作机构的通知》和《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委托鉴定、评估、拍卖等工作管理规定》等法律规定均未对这个问题进行阐明和指导。作为司法鉴定的主管部门,司法部2007年出台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也只是对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司法鉴定的实施和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作了规定,对此问题也没有作出明示。为了应对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必要对鉴定意见能否撤回的问题进行探讨。

  通常而言,较于一般的言辞证据,鉴定意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证明力。司法实践也表明,法院对鉴定意见的采信度通常比较高。司法鉴定以其科学性、客观性、权威性、中立性,成为捍卫司法公正的“科学卫士”。

  首先,鉴定意见是鉴定机构形成的专业结论,无论是鉴定机构及人员的资质,还是鉴定程序,法律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一,从事鉴定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是特定的,能进入法院司法鉴定名册的鉴定机构是经过严格挑选并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机构,从事具体鉴定活动的人员也必须是具有专门技能并经过认证的专家,因此,司法鉴定不像一般的认识活动那样具有较大的自由度,鉴定意见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其二,与证人证言不同,证人可能会受到主客观环境的限制或利害关系的影响作出与事实不符的证言。而鉴定机构是随机抽取的,鉴定人员也与案件无涉,司法鉴定具有天然的客观中立性。其三,司法鉴定有严格的程序,鉴定机构和人员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鉴定机构从开始接受委托到最终出具结论,每一个程序都要受到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约束,鉴定人员要对自己出具的鉴定意见负责,一旦违法鉴定,就要承担民事赔偿或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因此,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看,鉴定意见的真实性也更高。

  其次,从法理上分析,鉴定意见实质上是一种判断意见,是专家在其知识所及的范围内对被鉴定事项以技术分析的形式呈现出来。它以分析判断为内核,以法律形式为外壳,兼具专业性和法律性。这种判断意见一旦作出并被法院查证属实后,就取得了证据的地位,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鉴定机构在接受法院委托后,就通过鉴定行为参与到诉讼中来,其行为对案件的处理结果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如果允许鉴定机构在作出鉴定意见后任意撤回,不仅可能会造成审判活动失序,还会影响法院的司法权威。

  第三,从委托关系来看,司法鉴定是经当事人申请或法院依职权启动后,由法院向鉴定机构出具司法鉴定委托函,在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后,该委托行为即已结束。既然委托行为已经结束,鉴定机构也就无权单方撤回其鉴定意见。

  综上分析,鉴定机构在出具鉴定意见后不得自行单方撤回。同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是目前管理司法鉴定工作的法律依据,从上述法律规定来看,司法行政机关也只是对违规司法鉴定规定了处罚措施,但并未授权司法行政机关变更、撤销司法鉴定意见。笔者认为,鉴定意见一旦出具,就不能撤销。

  对有瑕疵的鉴定结论,司法解释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7条的规定,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者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的,不予重新鉴定。如果鉴定机构存在明显违法行为或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可重新鉴定。1

通常情形下,鉴定意见因其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而为法院采纳,但是实践中也不排除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员因职业道德、工作失误或者能力所限而出具了具有瑕疵的鉴定意见的情况。法院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应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鉴定意见经查证后及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瑕疵,那么法院就不能采纳该鉴定意见;二是法院和当事人在庭审质证时均未发现问题,或者当事人发现了问题,但未向法院揭露鉴定意见的瑕疵,且鉴定意见已经作为定案的证据使用后才发现该鉴定意见存在瑕疵时,该如何处理?

  从既有立法上看,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此问题并未进行规定,也没有设置相应的救济渠道。此时,委托鉴定的法院就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在不同的审理环节和程序中,可分别采取告知、审查、质证和移送等措施来完善当事人的权利救济。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鉴定机构在发现其出具鉴定意见存有瑕疵问题后应立即向委托法院说明鉴定意见的瑕疵情况,包括瑕疵的内容、产生原因及对鉴定意见的影响。

  二是委托法院在收到该瑕疵说明后,应当立即审查瑕疵说明的内容,如果认为鉴定机构未表述清楚的,应通知鉴定机构重新作出明确的说明。如果鉴定报告瑕疵说明表述清楚的,法院则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应对:(1)案件尚未作出判决的,法院应将该瑕疵及时告知当事人并重新组织质证,通过质证决定是否重新鉴定,是否更换鉴定机构等事宜。(2)案件已经作出判决但尚未生效的,法院应立即告知当事人,由当事人自行考量鉴定意见对定案结果的影响后再决定是否上诉,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上诉权。(3)如果当事人提出上诉,一审法院应当将该瑕疵说明随卷移送至二审法院,由二审法院决定是否组织质证或是否进行重新鉴定。(4)如果一审或二审判决已经生效,由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审查该鉴定瑕疵是否影响了案件处理结果,进而决定是否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同时,法院也应当将该瑕疵说明及审查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保障当事人的申诉权。(5)案件判决生效后,因其他原因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接收瑕疵说明的法院应当将该说明移送至再审法院,由再审法院审查该瑕疵说明。经审查认为对案件事实认定有影响的,应组织当事人听证并决定是否重新鉴定等有关事宜。

  三是对于鉴定机构发现鉴定意见存有瑕疵而不向委托法院作出说明的,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应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可以决定停止对其委托业务,情节严重的可以从法院编制的司法技术专业机构、专家名册中予以除名。2

  四是对于鉴定机构故意做出错误鉴定意见或虚假鉴定意见的,主管部门必须加大惩处力度,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以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因虚假、错误鉴定给当事人一方造成损失的,应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及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95号)的相关规定,追究其赔偿责任。对于触犯刑律、故意弄虚作假的,要给予刑罚惩罚。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