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邹碧华法官主编的《法庭上的心理学》,受益良多,不禁对这位了不起的法官肃然起敬,明白了法律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想完满处理好每一起案件,我们要有效的消除当事人对抗情绪更为重要。所以要重视起心理学这门学问,努力使用好它,更好的去化解每一起矛盾。
一、心理学对审判工作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
事实上,无论是在调解、审判还是在执行过程中,法官定会遇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法官,如能深入分析当事人对案件性质、法律适用问题的理解,从情感上分析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正确的分析当事人的倾向,将有助于正确掌握当事人诉讼动机及需求,及时发现其中不实的陈述或伪证,巧妙地进行情感疏导和行为指引,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做到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晓之以法,促进矛盾的及时有效化解,维护社会稳定。
二、心理学引入到法庭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社会心理需求对审判工作的必然要求。具体审理案件中,你会发现,当事人带进法院的绝不仅是法律问题,往往是把情绪和心理问题一并带进来,他们可能是因人身受到损害,也可能是亲人离开人世,有可能是婚姻出现问题,大多是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他们的情绪很可能是焦虑、烦躁、压迫、紧张等,此时为了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法院不仅需要运用法律理论和方法帮助当事人“打开法结”,更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当事人“打开心结”。这时心理学的许多技术就派上了用场,如倾听技术、沟通技术、知觉分析技术、归因模式分析技术等。如你认真的在接待中倾听,这很重要,此时必须专注,这样当事人就会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否则更易引起不满和愤怒,产生心理上的阻抗,不利于化解纠纷。
其次,这是构建法庭和谐的必然要求。法庭审理中充满着心理学技术,庭审中法官的仪态、姿势和语言等都会对当事人产生重要的影响,你是认真倾听,还是置身庭外,当事人都会感觉到;你是只对一方咄咄逼人,还是巧妙地启发、调动当事人清楚的回答问题,方式错误亦会让当事人产生不公正的印象;你是频繁的打断当事人发言,还是耐心的倾听,都可能无意间激起当事人的对抗情绪。学好心理学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当事人对法官的对抗情绪,有利于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化解双方当事人之间有纠纷。
三是法官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必要要求。目前我国已非常重视法官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法官作为普通人群组成的特殊群体,同样与其他普通人一样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因工作压力日益加大、社会认同压力亦是日趋加大及法官自身作为普通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法官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堪忧,司法公正的实现亦依赖于法官这一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
法庭上的心理学,是一把看不见的利剑,彰显真相于有形;转危为安,消解冲突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