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人民法院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把建设高素质审判队伍作为推动审判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审判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方向,有效促进审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审判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结构不断完善。
一、完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人才
1.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从品德业绩、业务能力、法律理论水平、工作态度、作风等方面开展审判人才选拔,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胆选用人才,打破陈规,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推行典型引路机制。在全院开展“挖掘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专项活动,通过科室推荐、干警评议、党组决定等程序,每年确定一批看得见、摸得着、过得硬、经得起检验的身边先进典型,用典型的精神向干警传递正能量,使干警学有榜样、行有参照、赶有目标,并在全院掀起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热潮。
3.建立职业规划机制。根据每个干警的性格特征、工作经历、学历情况、个人爱好等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调整、教育培训和“传帮带”,帮助干警做好个人职业规划。通过积累相应的经验技能,将干警向专业型人才方向培养。
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使用人才
1.发挥审判人才的引领作用。为每位法官配备一名专职法官助理和书记员,通过手把手的传授经验,在实践中帮助法官助理和书记员提高业务技能,胜任岗位业务。
2.发挥审判人才的攻坚作用。将具备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精通审判理论研究及审判实务的人才选拔出来,在面对重难点工作或疑难案件时,召集精英骨干,重点突破;面对审判工作报告、重大调研、宣传任务,集合擅长政策理论、审判信息等方面的人才,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3.发挥审判人才的宣传作用。坚持开展国家宪法日和送法进校园等活动,让优秀法官、兼任法制副校长的员额法官与群众、师生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宣传法律知识,提供咨询服务,弘扬审判机关的正能量,树立审判队伍的良好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审判工作。
三、创新教育方式,科学培育人才
1.推行岗位培训制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邀请党校讲师、审判业务骨干、专家等为干警授课。督促干警认真学习“学习强国”、“法宣在线”等平台内容,不断掌握最新时事、巩固党的理论、政策及法律知识。
2.推行分类引导制度。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干警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分门别类指派综合部门、业务部门的骨干为干警授课,业务部门干警重点提高执法能力,综合部门干警重点提高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达到按需施教的目的。
3.推行实践历练制度。针对青年干警学历较高但群众工作经验不足的特点,一是推行干警轮岗制度,在实践中提高应对复杂疑难问题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推行挂职锻炼制度,组织新进公务员、年轻干警到诉讼服务中心、业务部门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四、明确目标导向,规范管理人才
1.建立绩效考核体系。针对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分类制定业绩考评方案。以办案数量和质量、效率规范、理论成果等情况为主要内容,对相关人员实行量化测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奖金、等级晋升、奖惩以及是否退出员额等事项挂钩。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使全院干警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2.推行跟踪考察机制。对干警进行跟踪动态考察,了解干警的思想、作风、工作状况及业务、写作、表达、协调等综合能力,并对干警公正廉洁规范执法和八小时之外生活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形成考察材料,存入干警个人档案,作为干警培养、任用、调整的依据,对表现优秀、有发展潜力的干警,制定培养计划,重点跟踪培养。
3.强化日常行为监督。健全日常监督机制,推行党组带班巡视制度,对干警遵守工作纪律情况进行检查。经常性开展法治思维和廉政纪律教育,对干警定期开展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忠诚意识教育,引导干警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坚持以人为本,全力留住人才
1.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根据不同岗位、类型审判人才的特点,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克服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打破年龄、资历、学历、身份限制,形成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好氛围,建立良性的人才梯次储备。
2.建立崇法尚法的文化氛围。把文化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不断丰富并完善额尔古纳法院文化品牌内涵。在文化长廊、风采墙、院史陈列室等硬件设施中融入院训精神,将执法理念、管理模式、人文特色渗透到审判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干警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公正司法的理念、养成文明执法的习惯,激发干警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
3.加强凝聚人心的人文关怀。积极主动地为干警解决工作及生活困难。承担责任、共担压力,于细微处暖人心,最大程度地解决干警的后顾之忧,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通过上述五项举措,额尔古纳法院近几年来选拔、培养13名法官,12名法官助理,17名环节干部,这些人员已经成为审判执行事业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