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三代”农垦人抒写 不变农垦情
发布时间:2020-09-02 15:10:45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夏日的额尔古纳市,小麦、油菜、甜菜等粮油作物肆意生长;农忙时节,数百名职工、百余台播种机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景象;连年干旱的条件下,额尔古纳市苏沁农牧场职工却把增收歌儿唱……这一幅幅美好画卷,是“三代”农垦人用热血描绘而成,记载着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点点滴滴,谱写了苏沁农牧场辉煌成就的华丽篇章。“第一代”:白手起家的开拓者额尔古纳市苏沁农牧场地处额尔古纳市西北部,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的边缘和缓冲带。目前,苏沁农牧场拥有35万亩良田,195台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麦道等大型进口机械。2019年,实现粮油总产5398万斤,经营利润达到560余万元,职均收入近6万元。抚今追昔,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每一个苏沁农牧场人都感慨不已。时光回到65年前,苏沁农牧场在建场之初,全部家当是仅有的960亩撂荒地,223头(匹)农用役畜和一些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在那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老一辈农垦人不畏劳苦、踏实肯干,克服住房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可用物资少、严寒时间长等种种不利因素,积极投入到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等各项农业生产活动中,硬生生用双手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们将个人“小我”融入苏沁农牧场这个“大家”,将青春和梦想播种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他们用真情印证了自身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为苏沁农牧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第二代”:脚踏实地的建设者“年年盼雨又怕雨”,一句话道出了多少农垦人的无奈与心酸。受春旱、冰冻、大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近几年,额尔古纳市农作物长势不好,加之90%降雨集中在8月,导致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各农牧场经济效益持续走低,职工种地的积极性越来越小。面对诸多的困难与挑战,苏沁农牧场打破制约、攻坚克难,灾害年景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针对连年恶劣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苏沁农牧场及时转变发展观念,调整种植结构,切实鼓足了职工的“钱袋子”,让职工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一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连年干旱、积温低、生长期短等特点,增种抗旱性较强、耐瘠薄、耐寒且生长期短的中药材水飞蓟、粮饲兼用作物莜麦等特色作物。同时,加强调研,制定农作物产销对接方案,与几个国内较大的水飞蓟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为灾年盈利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立足实际,强化科技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运用,安装60余套机车定位监测设备及多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并对部分已建成水利设备进行技术升级、维修改造,使农业作业质量大幅提高,大部分农田实现高标准规范化示范化建设。“第三代”:担当作为的守护者苏沁农牧场领导班子是一个务实高效、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集体,他们善谋全局,处事果断,思路开阔,以身作则,团结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积极投身到建设家乡的热潮中,他们是苏沁农牧场“最坚定的守护人”。七月以来,苏沁大地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烤验”,但正忙着除草的农工们却没有一丝懈怠。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有如此高的工作积极性呢?“受气候影响,这几年场里效益大不如前,但看到场领导班子成员、管理人员靠前指挥,以上率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我们备受鼓舞,精气神一下子就被提上来了。”一名青年农工代表如是说。多年来,苏沁农牧场不断探索实施科学管理模式,通过完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畅通职工晋升渠道,注重职工人文关怀,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坚定信念,安心扎根农垦,服务农垦,推动了农垦事业的长远发展。初心不改情不变,一片赤诚建家园。“三代”农垦人发扬、传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农垦精神,为额尔古纳市美好明天而不懈奋斗,合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